2011年12月1日,第三屆廣東民間智庫論壇在廣州中心皇冠假日酒店舉辦。本次論壇由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羊城晚報社、南方新聞網共同主辦,廣東省文化學會承辦。省社科聯主席、黨組副書記田豐研究員,省社科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李旭明,羊城晚報報業集團黨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李和平,南方新聞網副總編輯張純青等領導,以及我省著名的專家學者,網民代表,省級社科類社會組織負責人和有關媒體代表100多人出席了論壇。此次論壇共收到論文20多篇,由南方新聞網主持人申晨主持,李旭明副主席、李和平副書記、張純青副總編輯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辭,8位專家、6位網民相繼發言,最后田豐主席進行總結。大家圍繞“幸福文化與建設幸福廣東”這一主題,結合我省實際,從什么是幸福、科學的幸福文化有何作用和意義、幸福廣東的指標體系與科學的幸福文化建設的關系、培養科學的幸福文化與社會價值觀的關系、怎樣傳播科學的幸福文化等方面進行了探討,現綜述如下。
一、什么是幸福
張純青副總編輯認為,幸福是主觀的意識,對幸福的追求沒有統一的標準,影響幸福的因素各不相同。
省文化學會會長李明華研究員認為,幸福是個綜合性的概念,不僅包括溫飽問題、住房問題,還有安全、娛樂、理想實現、個人價值實現等等方面的內容。對于社會發展目標來說,除了要提高國內生產總值(GDP)之外,還必須提升國民幸??傊担?SPAN lang=EN-US>GNH)。當人們的收入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幸福感與GDP的高低相關性就減弱了。在基本物質生活條件滿足之后,與幸福感關系最密切的是軟實力。
廣東儒學研究會會長李宗桂教授認為幸福是兩重的,一是要有客觀性的物質條件,沒有這個支撐就容易走向唯心主義,甚至走向愚民政策。反過來,如果我們否認幸福是種主觀感受那也是不對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種主觀的感受。對個體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身心兩安、事業有成,這就是幸福,努力工作、知足常樂這也是幸福。
廣東東方心里分析研究中心申荷永研究員認為,幸福的價值和意義,盡管屬于人類共同追求的心理范疇,但也必然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和特定的社會內涵。實際上從人文心理學來講,幸福與金錢、權力、年齡都無關,而是與愛情、家庭、工作相關。甲骨文的“愛”是信心與感應、孕育與保護、友情與支持,以及正心與誠意,實際上包含了獲得幸福的基本途徑。辭海解釋幸福是心理欲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西方是Happiness,強調愉悅、舒適、如意的生活或境遇的描述。其實,幸福最為貼切的中文意境應是“稱心如意”??傊?,幸福是一種品德,是一種美德,不管是對于個人,對于家庭,還是社會,乃至一種文化,幸福應是真實的、誠實的、自由的,一種真正的心靈的自由與內在充實。
“嶺南大講壇··文化論壇”主持人陳實研究員認為,幸福實際上就是要滿足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需求,而滿足的前提是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
網友姚華松認為幸福固然是人類共有的物質需求和精神訴求滿足的一種狀況,但是有層次性的,可分為生存型、溫飽型和發展型,基于各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階段、發展特征的差異性,各地對于幸福的理解與分解大相徑庭。幸福廣東應從溫飽型(基本型)向發展型(提升型)轉變。
廣東哲學學會副會長劉卓紅教授認為,幸福是一個價值判斷,一個主觀感受,是一種心靈的意義和價值,幸福應該是長久的而不是瞬間的、一時的。她提出了“長久幸?!钡母拍?。長久幸福應該是人的需求的全面滿足,第一是物質層面的需要,是一種低層次的、基本層次的衣食住行的需要;第二是精神需要的滿足,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包括人有沒有個人的尊嚴,有沒有民族訴求,有沒有公民意識,一個人要達到長久的幸福,只有以上兩個層次的需求都得到滿足,那么他才能夠真正獲得長久幸福的基礎。
廣州泛珠城市發展研究院理事長王廉認為,幸福是一個命題,一個戰略,一個政策,一個愿景,一種文化,一種參與,更是一種行動。
二、如何獲得幸福
網民TIM DING認為幸福與時間、空間、社會特質、個人特質等四個獨立的元素存在充分必要的對應關系,這四個獨立的因素組合后會產生一個幸福值,人們可以通過組合、調整、優化屬于自己的四個特質來獲得最大幸福。
網民姚華松認為,奉獻與參與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高層次人士幸福感的重要途徑,暢順的民意表達及訴求反饋是提升普通民眾幸福感的源泉。
網民董斌森認為,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廣東已經具備了獲得幸福所具有的物質條件,政府要做的是如何將這“幸福的雨水”及時、公正、真正的降落到最需要的地方和基層民眾的頭上,起到古人說的“澤雨無偏,心田受潤”的效果。廣東應該是灑向粵三角(粵東、粵西、粵北),灑向教育,灑向農村。
劉卓紅教授認為,長久幸福是一個并進的、具體的、逐漸推進的。建設長久的幸福應把握兩個原則:一個是堅持從物質到精神的文化的漸進的推進,第二是要堅持公平原則,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來追求公平的環境。
廣東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李江濤研究員認為,幸福不僅僅是個人體驗,而且它還是一個關系范疇,我們在追求個人幸福的時候涉及到很復雜的關系,比如講平等。人們天生就有平等的意愿,幸福也不例外。因此要獲得幸福必須處理好幸福的各種關系,一是處理好當代幸福與未來幸福的關系,二是處理好局部幸福與全局幸福的關系,三是處理好幸福生活的獲得與代價承擔的關系。
三、幸福指標體系
2011年10月份,廣東省委、省政府頒布了幸福廣東指標體系,將經濟基礎、社會公平和民眾需求三大維度引入到了幸福廣東指標體系中,這將對于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大意義。李明華研究員認為,廣東的幸福指標體系應該是多層次的。第一是物質生活層次,這是生命生存和進化的基礎層次,包括溫飽、居住、出行、醫療、生態環境等等。第二就是精神生活層次,包括文化、娛樂、廣播影視、閱讀、旅游、宗教信仰、教育培訓等。第三個層次是社會心理層次,主要有安全感(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社會環境安全等)、滿足感、平衡感。第四是個人價值實現層次,包括人生的目標,社會交往,政治表達和政治參與,事業成功等。
廣東省統計學會常務理事林洪教授指出,測量幸福,從統計的角度來講就指“幸福指數”,它是一個總體概念,而個人則是用幸福感來衡量。早在1972年,不丹國王旺楚克推行“全民幸福計劃”,并提出了“國民幸??傊怠钡母拍?,開始改變人們對“幸?!钡募扔姓J識,使“國民幸??傊怠背蔀榱四芘cGDP并駕齊驅的指標。國民幸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文化差異、就業情況、收入水平、婚姻狀況、教育程度、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等,內部因素主要是人格因素、性別差異、年齡差異等。國民幸福指數當前主要是通過工作滿意度、生活滿意度和政治和諧感來衡量。
四、科學的幸福文化
李宗桂教授認為,追求、創造、研究文化的一套系統的理念和體系以及相應的生活方式,就是幸福文化??茖W的幸福文化就是符合價值理性的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相統一的、追求創造、落實幸福的一種文化,它是一套價值體系,又是一種生活方式。個體幸福是幸福文化的基礎,但是個體幸福應該有合理的邊界,不能為所欲為,只顧自己,也不能不能損害他人,損害社會。幸福文化的核心是個體幸福的心靈滿足,個體幸福有心靈滿足的同時還應有價值的實現。社會應該提供條件,創造環境,讓每個公民的文化權利都能得到保障,都能得到實現,使他個體心靈有充分的滿足,自我價值得到充分的實現。
網民那山那水認為,廣東科學的幸福文化的培育需要注重三個著力點:第一著力點是理想信念的幸福觀。將個人幸福與承擔社會責任結合在一起,倡導助人為樂、愛心奉獻、友善待人等負責的社會行為和真誠行動,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和幸福同社會的肯定和他人的幸福融合在一起。第二個著力點是力求一種隱型的生產力??茖W幸福文化的精神實質需要全省、各階層人士的深刻理解吸收和提煉,把壓力變為動力,把創新的科學幸福文化運用于社會主義建設和國計民生,是彰顯廣東科學幸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先進的創造力,杜絕等待、觀望、機械、坐享其成的人生觀和發展觀。第三個著力點是一種理解境意。正確理解廣東科學幸福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做到思想上與廣東科學幸福文化同步、行動上與廣東科學幸福文化一致,共同分享、分擔廣東科學幸福文化的時代境界和社會責任。
網民ninmeng認為,全廣東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半p轉移”戰略為促成和構筑珠三角與非珠三角之間的兄弟情義,為幸福廣東建設奠定了情感基礎?!案绺缋^續幫扶弟弟,弟弟繼續學習哥哥,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一家其樂融融”就是廣東真正的幸福。
劉卓紅教授認為人民要創造一種幸福很大程度要依賴國家、依賴政府來實現,所以政府的責任是主要的方面,要培育一種文化,在現在的國情面前,最主要的是政府管理者的觀念要有根本的轉變。一是要向人本觀念真正地轉變,人本觀念就是要求管理者從以我為中心轉到以百姓為中心,從自我著眼轉到以他人為根本指向;二是要把幸福作為一種發展理念來加以確立,過去我們講發展就是講GDP,但現在要明確發展就是為了幸福;三是要有民眾意識,要尊重人民的意愿。
田豐主席認為,文化的根基在于民眾。幸福文化的核心是科學理性,離不開哲學社會科學,幸福文化一個表現形式就是大眾文化,讓大家來談。文化的使命是使人幸福。文化不僅是凝聚力,而且是生產力,是競爭力、消費力、創造力,文化使命要從原來管理型的文化轉到幸福型的文化,要使大家認識到人的價值,使大家快樂起來,使人們幸福,這才是我們的文化使命。幸福文化建設應該是高揚、發揚人的文化精神,豐富人的文化生活,增強人的文化力量,最后促進精神和諧,包括提供很好的文化生態,增強公平感,增強科學理性精神,平和、知足常樂。
李江濤研究員認為,幸福文化需要點滴積累,需要文明的教化。幸福文化一定要以價值觀為核心,以代際傳遞和言傳身教為途徑,不斷進步,形成習慣,才能達到穩定的價值認同和廣泛共識。幸福文化的構建也需要社會精英的良好示范。精英群體是社會的鏡子、楷模與希望,構建社會精英的優勝淘汰體制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精英對幸福文化的倡導和示范作用。
手機版 | 歸檔 | 關于我們| (粵ICP備14048290號 )
主辦:學術研究雜志社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天河北路618號廣東社會科學中心B座7樓學術研究雜志社
郵編:510635
? 學術研究雜志社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